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吕敏讷散文欣赏】打捞沉淀千年的西和麻纸

    信息发布者:董国良
    2019-04-28 11:34:27   转载

    【吕敏讷散文欣赏】打捞沉淀千年的西和麻纸

    原创: 吕敏讷 


    本文原载《海外文摘》2016年第1


    打捞

    沉淀千年的

    西和麻纸




    如果要用一个字,那一定是,捞。对,就是捞。

    捞是一个形声字。从手,劳声,它的本义是从水中寻取东西。比如,打捞,是把沉在水里的东西找着,并取上来。

    如果,不去捞,或许它将沉淀,或许它将消失!

    上古时代,人们结绳记事,后又出现了甲骨文,再后来又以竹片木片和绢帛书写。因为笨拙,或者昂贵,纸的出现成为必然。

    世间必先有纸,然后才有造纸术。蔡伦改进了纸的制作工艺,并将这一成果奏报了皇上,那一年是公元105年。

    世间必先有纸,然后才有秦简上刻着的字。既然秦简中出现了“纸”,那作为秦人家园的西和礼县,纸,也应该就早早的存在了。西和麻纸,大约先于蔡伦而生了。


    纸,也是一个形声字,从糸,氏声。“糸”指“植物纤维”“氏”义为“基底”、“基本面”、“受物面”。“糸”与“氏”联合起来表示“植物纤维(浆液)均匀铺摊在一块平底板上”。纸的本义就是,在平底板上摊晒压平形成的纤维浆液硬结层。《说文》曰:“纸,絮一苫也。从糸,氏声。

    苫,盖也。本义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

    那一苫之絮,就是最初的纸了。

    直到亲眼见到了捞麻纸,才知道西和麻纸的确是被手捞出来的。



    一定是要用到手!裸露着肌肤的手!肉体柔软的手!浸泡在冰凉的红褐色纸浆中的手!

    它是指尖弹跳出情感的舞蹈。麻纸,就是最终被捞出来的啊。

    用手的肌肤触摸制作,把一种潜藏在心中的无形的智慧和技艺,传达成一样有形的实物或者一样可以用来观赏的艺术,这物件一定有手的温度在里面,恒定的体温透过双手,流淌在被称为手工的载体里,是为手工!

    它和机械化的快速制造,流水线的批量生产相比,后者是冰冷的整齐划一的模型,是赶着工期填补的数字。





    我第一次,在低矮简陋的家庭麻纸作坊,看到那块长方形的竹帘,镶嵌在一双巧手,在盛满纸浆的池子里,端起的竹帘,在水中捞一次,再捞一次。竹帘巧妙穿梭,褐色的纸浆翻滚起伏沉淀,刹那间,纤维就均匀地停留在竹帘。就在那一刻,断裂的纤维瞬间重组,新的一张西和手工麻纸就获得了呼吸,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每一张都有不同的构造和个性,每一张都是绝版,都是世间与众不同的唯一。它触碰到指尖的温暖,一张活生生的麻纸就躺在墙角那一摞刚刚诞生了的兄弟姐妹怀里。



    捞麻纸的80后小伙,一身土褐色的素朴衣衫,也并不穿围裙戴袖套,捞麻纸是他日常生活的全部。我想看看怎么捞纸,他就一步跳下纸浆池前的土坑,那土坑仅能容一人站立。他动作娴熟地手持飞杆在水中来回搅动,然后手指灵巧地拿起竹帘开始操作,那竹帘在翻动起伏的纸浆中来回各舀一次,就快速地将竹帘撑在横杆上,取下两侧镇尺一样的两截方木,提起竹帘,拿在旁边的土台子上,双手揭下一张湿漉漉的纸,整整齐齐地平铺在一沓刚刚捞出来的湿纸纸床上。他目光镇定,不温不火地捞出一张又一张纸,不紧不慢地将一面竹帘拿起又放下,不急不躁地将一池纸浆变成一摞又一摞湿纸。我的镜头一次次聚焦来回穿梭的竹帘,却始终未能看清液体的纸浆凝结成一张麻纸的魔术一般的表演过程。于是,我恳请他,把捞出纸的竹帘在空中停留数秒。在他双手举在空中的竹帘上,我清晰地看到了麻纸的纹路,诞生在竹帘上的麻纸,生命的表情里刻上了母体的印痕,麻纸下端的丝丝缕缕,是水冲刷纤维留在它身上的烙印。此时,正午的阳光,透过简易的木棚,一束光斜着身子,照射在刚刚新生的这张麻纸上,并穿透这一张薄纸,将影子和余光洒在纸浆池的红褐色的液体上。他举着麻纸给我看,并投来简单干净的目光,我看着他的眼睛和麻纸,恍惚间,时光退回去两千年,一介布衣的老农,长须飘飘,白发绾起,卷起袖管,旁若无人,在汉代的暖阳里,打捞时光深处不可或缺的手工。



    我绾起红围脖,跳进操作间,双手端起竹帘,伸进冰冷刺骨的纸浆,期待能用自己的双手,千年的时光捞成一张纸。我虔诚专注的目光注视下,竹帘在池中来回游走,捞了一次,又一次,拿起竹帘,只发现一股拧结的绳,换来外面一阵哈哈大笑。心不甘,再捞数次,竹帘上一无所获,而池内的纸浆也已经平静地昏昏欲睡了。我再次看看那双手,说,水那么冰凉,为啥不戴手套?一阵大笑再次掩盖了他解释的声音。我方才明白,一张均匀漂亮的纸,必然离不开双手肌肤的温度,轻重缓急,起伏顿挫,一切都在指尖掌握,不可以隔着一层厚厚的手套!



    西和之南的西高山,宁谧裹敷的村庄,山明水秀,一世安暖。西汉水畔的朱刘河,把房屋缠绕在臂弯,叮咚言欢,满目闲散。绿水大摇大摆铺满整个河道,歪歪扭扭的一根横木,连接着此岸与彼岸,晃呀晃,稳实的布底鞋踩碎岸边的晨曦,粗布的衣衫摇落斜阳的余晖。浸泡在河里的枸树皮,在连续7个日夜的天地日月滋养和河水浸润之后,被那些粗糙的大手,打捞出河水,停靠在对岸。在白石灰水里打个滚儿,浸泡两三天,个性柔韧的枸树皮蘸了石灰,是为了更容易将它蒸软,一捆捆穿了白衣的枸树皮被码放进泥土筑起来的圆形炉子上的大锅里,锅在底端,而圆柱形的炉子的围墙高达数米,装进满满的一炉枸树皮,加入充足的水,然后再用和好的烂泥将顶部涂抹封闭,旺旺的炉火就在炉子的底部燃起,蒸煮连续一天一夜。当村庄被炊烟浸染,土炉子上的热气滚滚腾空,苍凉的山歌在一片氤氲的暮色中漫向远山。村庄的灶房里白生生的花卷蒸熟了的时候,河对岸的大锅里,枸树皮也熟了,花卷是日子里的清香,枸树皮是村夫村妇365日的望想。他们不出去打工挣大钱,就留守在村庄,守着一座土木结构的低矮的老房子,守着方正的被麻纸磨光了的土质的围墙和院落,守着一炉子的枸树皮,守住一些安宁,一双手不停地捞啊捞,把堆成山的树皮,变成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一块块心病。



    蒸熟了的枸树皮,再次被一一投放进河水,洗掉石灰的残留,干净的枸树皮,被码放在屋檐下、院子里,村庄的胃用一年的时光慢慢咀嚼,细细消化。一炉子的枸树皮足够一个家庭一年捞制麻纸的用料。在石碾上碾成穰,再用铡刀一一切成小块,用石锤捣烂砸碎,直到蒜泥一样的均匀,那些纤维就变得又细又软。倒入石槽里淘浆,变成均匀的纸浆,加入水,倒进纸浆池,搅拌混合,就等待被捞成一张张纸了。   



    被悠长的岁月重重包裹着的朱刘河,是此生匆忙行走中的驿站一座,意外的停靠,在阳光湾里,走了千年的时光躲避在某个冬日的午后,抖落满身的灰尘,拂去一路的疲累,在群山环抱的世外村落,轰鸣的机械声远去,噪耳喧闹散尽,独剩一个人,一片山,一座桥,一声水起水落,一张麻纸凌风而立。




    绿意流淌的层层麦田包裹,就着干净澄澈的暖阳,以纯蓝的天幕为背景,粗糙的双手伸进流水一般的日子,打捞出生活里的诗意,将古朴厚重的沧桑感铺满薄如蝉翼却柔韧绵滑千年不朽的优雅的麻纸,然后让那些低矮的简陋的作坊,连同大树、山脊、瓦屋和流水一起住进某一副水墨的纸张。而这其中那些神奇的秘密,概不与外人说,仅仅是家传下来的宝贝。这样的村落,足以让路过的人,驻足,怀揣闲适,去触摸一种并不白的纸,并在手工的诗情画意里感受麻纸一样布满纤维痕迹的慢生活里的幸福。




    一种镶嵌在山窝的时光深处的手工,拥有多少柔情才可以将山山水水的意境点染,墨香四散,笔走龙蛇,铭记胸中的丘壑,行走在麻纸的暗香里,水墨任意挥洒在指尖。

    西高山朱刘河,接住了这一截柔情的时光。碧波粼粼的河水映照下的庭院,夫唱妇随。不言不语的默契,光阴顺其自然,跳跃在指尖。

    屋檐下,波浪一样的红辣椒,一串串,垂挂在风里。还有一根绳子串着一叠圆形的树叶,在阳光下来回摆动。

    出于好奇,我问“这一串干叶子是啥?”

    “馍馍叶子,蒸馍馍时用它垫底。蒸出的馍馍很香!”

    “树叫什么树?”

    “馍馍叶子树。”

    “那树有名字吗?”

    “我们都叫它馍馍叶子树。”

    “在哪采来的?”

    “周围的山上很多,我们祖祖辈辈用它蒸馍馍。”

    说话间,一个巨大的花卷递了过来,吃一口,麦子的清香、稔子的味道,都在手工花卷里了。玉米秸秆串起来的圆形蒸锅里,布满馍馍叶子,每一个叶子上卧着一个馍馍,再用小麦秸秆手工编织的圆锅盖罩住,柴草燃起旺旺的炉火,清香就弥漫开了。



    四面土墙围起的院落,没有门,风和阳光,可以自由地出入。贴满麻纸的墙面,平滑的土层和纸,一起盛满阳光。院子的女主人,齐耳短发,在太阳下闪着光,手拿一根针,动作干净利落,往贴在墙上的每一块麻纸的右上角轻轻一点,稍稍提起,一张张纸垂下右上角,在风中期待着,有如破茧成蝶,新生了一双翅膀,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世界。当四面墙上的麻纸都在风里煽动翅膀,那年轻的女人,把一张张麻纸收集进自己的双手里了,只听得撕扯的声音嗤嗤作响,一张纸在和墙面数小时的亲密接触里,晾干了水分,才真正意义上获得了生命。痛苦的呻吟在指尖转瞬即逝,丰厚的一摞收成,在眼前整齐码放,飘着树的香,飘着泥土的香,绵滑柔软的暖阳一一被装在纸里了。



    一茬纸干了,收好,码放在堂屋里的炕箱上。那只粗糙的大手,摊放在麻纸上,熨斗一样一一压平。而刚刚捞出来的一沓湿纸砖,浴着明媚干净的阳光,又被一一贴在墙面上,土色的麻纸,给土色的墙,穿了一层又一层的优雅漂亮的衣裳。它们一次次挽起肤色的手,历经世间聚散离合。在朝朝暮暮的相守里,两个人的流水线上,将人世间的温暖一一收藏。

    枸树一次次被砍下,剥去皮,用来制作麻纸,而它的根部又会长出新的枝条,就像大地上的菌类,在适宜于生长的地方,一茬又一茬。麻纸的前世今生,贴着泥土,贴着指尖,贴着阳光,贴着一面土墙,却都离不开手的温暖。

    手工捞制的西和麻纸,一朝相遇笔墨,受另一双巧手的点染,贴上另一面墙,就成了世上最完美的手工。


    作者简介

    吕敏讷,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自然资源作家研修班学员。散文作品见于《大地文学》《飞天》《东渡》《散文选刊》《海外文摘》《金城》等。西和县自然资源局职工。

    通联:甘肃省西和县自然资源局  吕敏讷

    邮编:742100

    邮箱:251588940@qq.com

    电话(微信):15025967285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