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脱贫攻坚奔小康】西和油用牡丹富乡亲

    信息发布者:董国良
    2019-05-20 15:05:55   转载

    陇南西和发布 


    暮春时节,西和县姜席镇马集村油用牡丹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村民们忙着给油用牡丹除草松土,迎接即将到来的花期。“油用牡丹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今年没有受霜冻影响,长势比去年好,一定会丰收。”望着眼前绿意融融的油用牡丹,大地绿生态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向相高兴地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向相与油用牡丹结缘。2015年在外做生意的周向相回乡打算发展农业产业。恰巧,西和县农业农村局邀请专家讲授关于引进木本油料方面的知识,让他初识油用牡丹。随后,他跟随县里组织的考察团到山东等地实地考察,看到了油用牡丹的发展前景。

    村民们正忙着给油用牡丹苗除草松土


    “与观赏性牡丹相比,油用牡丹不仅中看、更中用。”周向相娓娓道来,油用牡丹浑身都是“宝”。叶子可以作饲料,是孔雀、鸵鸟、珍珠鸡等珍禽类以及家禽喜爱的“美食”;花籽压榨的牡丹油,素有“液体黄金”的美誉,可用于食品、化妆品、营养保健品等领域;花朵、花蕊还可以加工牡丹花茶;其根皮(丹皮)又能入中药。更为重要的是,油用牡丹不“娇贵”,耐干旱、耐贫瘠、耐高寒,在荒岭薄地、沙地、坡地等都可以种植。一年栽植,50年不换茬,种植成本低、可常年收益。“西和县的海拔、地势、年降水量、气候等都适宜油用牡丹生长。”周向相说。


    在政府的扶持下,2015年6月合作社正式成立。借助农村“三变”改革,将当地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进行种植,农户还可通过劳务、技术、资金、固定资产等多种方式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培育油用牡丹苗,免费发给农户栽植。目前,该基地油用牡丹已达400亩。经过3年多的发展,油用牡丹已进入收获期,经济效益开始凸显。“2018年合作社生产的牡丹花茶、油用牡丹籽和饲料纯收入就达80多万元。”周向相告诉记者,今年牡丹苗没受霜冻,收入一定比去年还要好。

    盛开的油用牡丹花


    从2015年种植油用牡丹到现在,合作社先后带动周边11个村38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其中已经有150多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


    今年72岁的马楞子是姜席镇下胡村的贫困户,儿子因病不能干体力活,孙子上高中正是用钱之际,全家收入仅靠儿媳在县城边照顾孩子上学边打工。2015年合作社开始种植油用牡丹后,马楞子在家门口就有了经济收入:土地流转费每亩一年可以收入500元,他流转了两亩多川坝地;马楞子平时就和老伴在牡丹基地打工,一月下来能挣2600元左右。“现在基本不缺零花钱,平时孙子上学的花销也不愁了。”老马高兴地说。

    油用牡丹花制作的各种花茶。资料图


    据悉,今年西和县大力推广油用牡丹种植,种植面积已达1439.64亩,苗木生长态势良好,成活率达95%以上。并通过脱贫攻坚招商引资,今年与广州雍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对接油用牡丹种植项目,计划3年内在全县建成3万亩油用牡丹基地,进一步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

    油用牡丹籽制作的牡丹油。资料图


    姜席镇被誉为西和县的“后花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晚霞湖位于该镇境内。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周向相心里盘算着一本账。他告诉记者,计划把连片种植的油用牡丹嫁接成观赏牡丹,打造牡丹观赏园。再养些孔雀、鸵鸟等珍禽,与合作社已有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相连接,打造成生态观光园,作为晚霞湖景点的延伸,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陇南西和发布 出品

    监制 | 杨彬 责编 | 刘煜 编辑 | 晚婷婷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